企业容灾备份
对于传统备份业务来讲,一个灾备项目,需要包括目标、规模、风险、成本等多重因素。灾备项目的成本是由前三者综合决定的。在灾备建设中,首先要考虑的是建设目标,一般而言,灾备建设目标中,我们需要考虑灾难的防御范围、恢复的效果,还需要考虑是否建设能够防御大型灾害的异地灾备系统(还是仅仅同城)等。当我们对于灾难防御的目标胸有成竹之后,我们就需要考虑建设成本了。
很多企业认为灾备建设的成本只是购买灾备设备的费用,而在实践中,却经常因为估计不足吃了大亏。灾备建设的总体成本大体包括以下部分:
1、场地费用:
包括灾备机房基础设施费用,或自己购买或租赁。
2、设备费用:
服务器、交换机、路由器、协议转换器、主机等各种设备的费用。这些费用由于容灾技术方案的不同,组成元素完全不同。
3、运维费用:
这部分的费用包括向厂商购买的每年服务和应急的专业服务费用,还包括高级别的系统维护人员的费用。一般而言,随着设备开放性的增加,维护人员的成本就相应下降,而灾备应急如果能够掌握在用户手中,灾难应急时向厂商购买的专业服务费用就减少。
4、网络传输费用:
在灾备体系(尤其是异地灾备)的建设中,随着灾备技术路线的不同这一部分费用差距非常明显。灾备技术路线的不同导致的传输带宽评估可以相差达到40倍。例如,采用不同的技术,也可能只需要每年支付20万的传输网络费用,也可能需要支付每年200万的网络费用,而实际效果却完全相同。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,容灾设备的采购可能只需要600--700万,而用户每年要支付的网络传输成本可能高达200万,几年下来,网络费用早已超过了设备采购费用。而每年200万的网络传输成本中,却只有10%是用来传输有效数据(由于灾备技术的不同,相同的应用数据可能传输高达900%的冗余数据,自然占用大量的带宽)。
由于技术和人才有限,许多企业自身无法管理和维护容灾系统,只能依赖专业数据服务厂商。一旦出现事故,用户不仅需要向专业数据服务厂商支付大量的业务恢复服务费用,还无法控制专业服务的响应时间,快速恢复业务根本无从谈起。所以,灾备建设的设计者们不仅要掌握真正的成本测算规则,需要掌控灾难恢复的目标和效果,只有这样,才能避免容灾系统的重复投资和投资浪费,真正做到“有灾必备”,消除“灾难盲区”,从而有效降低容灾建设成本。
最后说一下最近的几年兴起的“云备份”,最初的几年云计算还只是作为一种概念被巨头和媒体不定期的提及,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云计算已经成为“互联网+”的一个重要引擎。作为云计算业务众多分支中的一个,云备份的实质可以理解为是云计算下存储资源的重构:云备份将公有云的限制资源提供给企业使用,相比于传统灾备业务,云备份省去了硬件的一次性购买成本和存储空间的预购成本,做到“按需付费”,因此,云备份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成本上的节约,以云备份服务提供商多备份为例,1G的存储空间的价格只要1元钱左右,相比于传统服务器的空间价格显然低得多。不过,目前云备份业务还主要适用于投入少、数据量小的中小企业,不过,随着未来网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,云备份必将成为主流的数据备份方式。传统数据备份企业已承认这一点,并纷纷开始了在“云端”的布局。
页:
[1]